近年来,安定区紧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,按照全省农村饮水安全成果巩固行动要求,加快“数字水务”建设,全力打造农村供水数字化管理平台、智能化控制系统、多元化融资模式,实现农村供水服务智慧化,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水安全、水保障和水服务。
一、“模块集成”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。按照水资源分布规律和方式,突出引洮水资源综合利用,充分结合引洮供水一期农村供水和饮水安全入户工程等建设内容,突出农村供水“水网规划”和“水工程划界”管理等工作,按照“水源+水网+用水户”供水模式,开发建设了《安定区农村供水信息化管理平台》,平台集成了供水一张图、调度一键化、用水一体化和运维系统化等功能模块,实现了“水源地取水、水厂制水、管网配水到居民用水”的全过程实时动态监控、分析研判预警和供水闭环服务。
(一)集成于设备更新迭代。三年来,安定区针对引洮工程及农村供水安全入户工程设备的更新,特别是结合信息化、数字化设备的迭代升级,积极谋划实施了定西市安定区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及信息化建设工程,累计投入资金5355万元,增设测控井700多座、安装数字化控制设备609台(套),全面实现了供水水厂自动化监控、调蓄池池水位动态化监测、用户数据实时汇总,供水能力实现了安全、稳定、经济、高效。
(二)集成于数据分析应用。通过对供水管网输水主、干管等关键节点全覆盖监控,在输水管网和配水管网的关键节点建立了管网压力、流量监测点、自控阀,通过“设备端一云端一管理端一用户端”的互联互通,实现了远程控制供水、方便检修和紧急情况的供(停)水情况。以前一次小型的漏损维修,水利工作站的职工从接到指令到现场操作,至少需要2个小时以上,有时迫于路线的影响和信息的传递,甚至在问题发生一两天才能得以解决,而现在仅需从相应的“定西人饮”手机APP小程序中实现“一键”控制,方便水管站和水管员及时准确发现问题、快速维修,减少了水量损失、也方便了精准维修,实现了从源头到龙头的全面信息化管理,提高了供水保障率,确保了水量充足、水质安全。
(三)集成于优化服务保障。通过平台和设备的综合应用,实现了以物联网水表为主要计量设施的精准计量,从内官水厂取水计量、到镇村分区域测控和用水户在线水费计收,实现了物联网水表计量,水费预交、精准计量、远程控制等功能实现了智能化管理,方便了用水户。同时,又研发了微信、手机APP便捷缴费功能,用水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进行信息查询和交纳水费,管理单位也能随时掌握用水户用水量和交费情况。现如今,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机电设备的远程实时监控,泵站、蓄水池等关键部位供水设施24小时不间断得到安防监控,供水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远控阀等硬件设施“随停及关”。
二、“数字赋能”构建智能化控制系统。全力构建农村饮水安全“一库、一图、一网、一端”(农村饮水安全智能管控信息化系统,一张全要素的农村供水信息展示图,农村供水信息管理系统,农村饮水安全智能管控信息化系统客户端)智能化信息体系,安定区通过第三方服务公司,开发设计了PC和手机控制系统,实现了供水实况实时掌握,以此模式构建了农村饮水安全监管体系。
(一)赋能于数据收集汇总。通过农村供水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实施,实现了全区范围内农村供水1座水厂、7座泵站、225座蓄水池和2.06万个数字卡表的数据监测与采集,特别是对泵站设备进行了自动化联动控制的改造提升,实现了自动化蓄水和远程监控管理。
(二)赋能于在线监测控制。通过建立供水管网监测系统,对全区农村供水的12条主干管133条支管624条分支管和4340多公里人户管道,在管网关键节点(乡镇分界点、干支分水口等)进行数据监测与采集,实现对供水管网的全覆盖监控,从而及时准确发现供水管网风险点,提高管理效率和供水保障率。
(三)赋能于用户计量精准。通过对全区农村用水户用水计量方式进行智能化改造,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和供水管理办法要求,及时更换安装智能水表2.6万块、占总用户的21.4%,实现了用户用水量的远程用水计量与预付费管理,水费的征收率由原来的50%提升到90%以上,仅2023年较以前年度就净增收1500万元的水费。
三、“多元融合”构建新型融资模式。安定区农村经济结构单一,农户收支不平衡,社会经济负担较重。如何破解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是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阻碍和瓶颈。为此,安定区积极优化水利建设投资结构,建立灵活有效的融资机制,在加快水利前期工作下,加大信息化项目储备,在争取中央、省级水利建设资金投入的基础上,创新投融资机制,拓宽投融资渠道,积极争取银行贷款,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,多渠道、多层次、多元化进行筹资,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,组织农民投工投劳来建设工程,自2020年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开始,已完成5批次的建设工作,其中信息化部分累计完成投资约3000万元、占项目总投资的60%以上,为加快项目建设增添了新鲜血液。
供水服务涉及千家万户,用水管理牵及细枝末叶。尽管我们在农村“智慧供水”上进行了积极探索,但受限于地理条件和资金保障,还有诸多问题亟需进一步解决和提升,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水安全保障。